光大集团重组改革方案尘埃落定 央企改革又下一城

发布时间:2014-08-19 13:10:56 中国社会新闻网

耗时11年的中国光大集团重组改革方案近日尘埃落定,这意味着光大集团历经30余年艰辛曲折发展后,终于破茧重生。由最初的集团分拆,到如今的集团强化,前后十余年,光大重组方案几近推倒重来。新方案不仅解决了光大股权关系不顺、历史包袱沉重和发展缺乏后劲三大顽疾,而且重组后的光大集团将以金控品牌为主体,力争实现整体上市,综合金融潜力有望逐步释放

国企及央企改革成为近期A股市场和香港股市的炒作焦点之一。继早前国务院国资委对央企推行四项改革,同时挑选6家企业作为试点后,光大集团重组改革方案于日前获得国务院批准。

光大总公司将由国有独资企业改制为股份制公司,其名称变更为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由财政部和汇金公司共同发起设立。

光大集团意图整体上市早已不是秘密。在“致全体光大员工的一封信”中,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再次表达了“争取实现整体上市”的意愿。业内人士指出,重组改制是未来光大集团整体上市的第一步,由于受A股市场不能母子公司同时上市的限制,光大集团未来很有可能选择赴香港上市。

11年改革终结果

所谓三十而立,在光大集团跨过30岁之际,这家红色企业迎来了又一个历史转折点。

8月2日,光大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同时发布公告称,光大集团重组改革细则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准。光大集团长达11年的改革终于告一段落。

作为掌门人,唐双宁希望这个“着眼未来”的改革,能把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三大金融控股集团之一的光大集团带出窘境,带向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金融控股集团。

公布重组方案获批后的首个交易日,光大集团旗下4家上市公司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光大国际、光大控股在K线图上集体出现了一个高开跳空的缺口。它直观反映出市场对于光大集团改制的乐观态度。但从后几日回归平淡的表现来看,外界对于光大集团后续的改革依然秉持谨慎的预期。

“毕竟长达11年的改革,虽然有很多故事,但不得不针对其中的‘事故’做风险控制。”一位长期跟踪中国大型国企的QFII投资机构投资经理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重组改制后,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的所有境内外机构的全部资产、负债、机构和人员由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继承。

作为发起方,财政部以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的股权、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光大香港)的股权、财政部对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享有的债权本息作为出资;而汇金公司以持有的90亿股光大银行股份、中国光大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及承接的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本息作为出资。

至此,新光大的股权架构,将与中信集团相似。对照2006年的方案,光大重组改革的方向可谓发生了巨大转变,由最初的集团分拆,转变为如今的集团强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变化是汇金角色的转变。

据2014年一季报显示,汇金公司持有光大银行192.5亿股,占比41.24%,为光大银行的第一大股东。作为光大银行的母集团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仅持有20.5亿元,占比仅为4.39%。

据接近光大集团的人士称,此次重组之后,汇金在光大银行的持股比例将由目前的41.24%下降至21.96%,成为光大银行第二大股东,光大股份持股比例上升至23.69%,成为第一大股东。

这意味着汇金公司将所持有的光大银行股份,转移给重组后的光大集团,从而使得光大集团和汇金公司分别持有光大银行股权的三角关系,演变为“汇金公司——光大集团——光大银行”的直线关系。

“两地归一”求协同

“至此,历时11年的光大集团改革重组方案落下帷幕,光大保持了最终的完整性,成立30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全部解决。”8月4日,在给全体光大员工的信中,唐双宁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2003年,四大行在完成由专业性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后,开始启动股份制改革。当时,几近资不抵债的光大集团就考虑以重组破解僵局。这一改就拖了11年,可见其中问题之复杂,难度之大。

在改革过程中,最困扰光大的就是光大银行的控制权和两大总部缺乏协同性的问题。

“与目前已有的金控集团如中信集团、平安集团等比较,由于股权结构较为松散,光大集团对旗下金融资源的整合及控制力明显要弱于前两者。松散的集团共同体形式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无法完全发挥。”平安证券分析师励雅敏如此评价重组前的光大集团。

如今,在新的改革方案之下,一直困扰光大集团的问题将出现变化。

光大银行的控制权问题,因汇金持股结构的变化获得解决,而两个总部之间的疏离也将随着新公司的到来而获得解决。

资料显示,光大集团最初于1983年在香港成立,注册名为“紫光实业有限公司”,1984年7月更名为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即光大香港总部。

1990年,国务院开始对光大集团进行战略性调整,开始向金融业倾斜。当年11月,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在北京成立,即光大集团北京总部。此后,光大的历任掌门,无一不是央行或银监会高管的背景,而1992年光大银行的成立和1996年光大证券的成立,更是令这家实业企业彻底转身金融集团。至此,光大“一个集团两个总部”的结构确立。

目前,光大(集团)总公司参股或控股的是A股上市公司光大银行和光大证券,光大集团有限公司参股或控股的主要是香港上市公司光大国际和光大控股。

虽然两个总部都被统称为光大集团,同一高管团队,均归财政部管理,但两者之间并无任何股权关系。不能合并报表。如果不能合并报表,光大集团的整体上市则如空中楼阁。

此次改革重组“两地归一”的架构安排,宣告了光大集团一个时代的结束,而新的光大金控集团已经开始浮现。

据光大集团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末,光大集团管理资产总额达到2.54万亿元,当年实现营业收入784亿元,实现利润374亿元。

从硬件上来说,如今的光大集团无疑是一个真正全牌照的金融集团。

除了持有光大银行股份之外,光大集团旗下还有光大证券、光大控股;保险业务方面,光大集团控股了光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基金业务方面,光大集团与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旗下的保德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创建了光大保德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光大集团持股55%。

此外,光大集团旗下还拥有负责资产管理业务的光大金控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光大期货、光大金融租赁公司。

2014年7月,光大集团终于完成了对甘肃信托的控股,从甘肃国资投资手中接过51%的股权,甘肃信托也更名为“光大兴陇信托有限责任公司”。至此,光大集团将信托牌照也收入囊中。

虽然此次重组方案落地至今,光大集团还未对外披露新光大集团整体上市的具体时间表,但业内对其上市预期已然形成。

受此利好影响,在消息公布后的首个交易日,光大系上市公司股价齐齐上涨。在A股市场上,光大银行涨幅超5%,光大证券涨幅超3%。在港股市场上,光大控股由8月1日收盘价11.8港元/股,上涨至最高14.78港元/股,涨幅达25%,其中有两日,单日最大涨幅达到14.75%。在光大旗下所有上市公司中,光大控股的涨幅尤为明显。8月12日,光大国际公布,今年上半年股东应占纯利8.02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23.33%。

谋求整体上市

虽然光大改制方案获批,但接下来的重组却并不轻松。

作为本地改革核心人物的唐双宁却非常有信心,他希望效仿“联邦制”来改变光大的现状。

在今年2月28日举行的2013年光大银行股东大会上,唐双宁表示,如果说工、农、中、建、交等银行的体制是“共和制”的话,中信集团就是“联邦制”,即控股型的母子公司,而光大集团则是“邦联制”,即不控股的母子公司制,自己这些年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引导光大从“邦联制”走向“联邦制”,这种转型很快就能见到曙光。

光大重组方案获批后,唐双宁在致全体员工的信中,也提及了光大集团下一步的工作安排。这些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光大银行、光大实业、光大香港的股权过户、股东变更的相关事宜;光大投资管理公司改制;新光大集团公司章程、公司治理结构和高管团队安排等事宜。

唐双宁在信中还特别提到,“在此基础上,争取实现整体上市,为百年老店奠定基础”。

相比之下,外界对这个改革后续却非常谨慎。

“‘两地归一’之后,金融和事业如何协同,如何控制风险;全牌照的金融业如何发挥最大的经营效应;大股东之间如何协调都是问题。”上述QFII人士表示,“虽然从内地企业改革的角度来说,金控是未来的方向,但从香港市场的投资偏好来看,他们却并不看好这样的公司,毕竟集团越庞大,效率并不一定越高”。

媒体援引曾参与改革方案设计的财政部和央行人士的观点也表示,从历史的维度看,光大集团每每深陷危机,都与旗下公司关联交易密不可分。随着金融混业经营趋势的增强,重组后拥有更大掌控力的光大股份,探索集团和子公司之间业务协同与风险管控兼顾的有效路径,是其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

至于上市时间和上市地点,据香港媒体报道,光大国际新任执行董事兼副主席刘珺8月12日在记者会上表示,重组后的光大集团将以金控品牌为主体,同时不断发展产业实业,并希望于年内能挂牌,但具体上市时间及地点未有定案。

延伸阅读
a04-正文-广告01